12月23日中午,国家治理学术沙龙如期在文科楼五楼第一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期沙龙主题是“互联网舆论场生态及治理”,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博导张志安教授主讲,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玉成教授主持。
张志安教授首先分析了中国社会语境中舆论发展的脉络,指出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网络媒体过度中舆论场生态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就自己团队所做的研究对这些问题从学术角度提出对策,希望中国互联网舆论场治理可以逐步超越控制、走向沟通,并形成以社会心态调适为目标的治理新机制。
大众舆论(Public Opinion)在本质上讲应该是大部分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相对一致的看法,舆论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作为过程的舆论,是需要一些先决条件:公众愿意表达,且表达是理性和成熟的;有足够开放的空间和充分表达的平台;在表达和对话中形成共识性的意见。作为结果的舆论是指我们通过民意调查知获知大部分民众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态度是怎样的,这是过去我们探讨最多的舆论。在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有党报这一种主流媒体,大众媒体真正给老百姓提供的表达机会非常有限,“舆论”主要通过在传统主流媒体建构和呈现出来,其相应的舆论引导范式主要遵从延安的党报传统,强调正面引导为主以及为国家发展服务,传统媒体的舆论角色也一直定位为党的耳目喉舌。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媒体市场化进程加快,以都市报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类型,在“制造舆论”之外拓展了“反映舆论”的社会功能,公众参与媒介生产和表达的机会大大增加。而当互联网进入中国,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及社交媒体相继应运而生,为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声音表达平台。2009-2012年左右,在微博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网络社群、知识分子群体表达活跃,但在表达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批判性,被视为“广场政治”的微博空间既充满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也带有情绪化乃至极化的舆论生态特征。2013年,有关部门打击网络谣言,一部分网络社群从相对公开的微博平台转向了更加私密的微信平台,微信发挥着相对私密的“客厅政治”功能。作为一直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传统主流媒体,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并继续承担舆论引导的功能,是重要考验。虽然少数中央媒体作为展示性权力以及执政合法性的象征资本,仍具有重要的议程设置能力,但是多数省市媒体的报道方式及语态都比较陈旧,影响力也逐渐衰落。尽管地方党报因有政府的资助而目前没有生存之忧,但正面临着有“有阵地没人”的尴尬场景,重新争夺用户、占领舆论平台,对这些党报来说是巨大挑战。
张志安教授结合自己团队所做的前期研究表示,在面对话语调试和舆论引导新形态下,主流媒体应该探索和形成一个新的舆论引导范式:从以前的控制模式走向控制与沟通相结合的模式;从信息调控转向社会心态的调适;从舆论研判方面,建议大数据方法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引导逻辑方面来讲,强化多元归因并提高公众控制感,通过理性对话来凝聚社会共识。
讲座最后,张志安教授再次强调,我们目前阶段既没有足够理性的话语平台又没有足够成熟的民调机构,因此,在当下中国社会,如何真实、全面地生成舆论、呈现民意,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依然面临很多的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