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中午,国家治理学术沙龙如期在文科楼五楼第一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主题是“毒品问题与社会治理”,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系主任王进教授主讲,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倪星教授主持。
王进教授首先介绍了世界范围和广东的毒品问题,然后介绍了美国作为最大的毒品消费国在毒品问题方面的政策和效果,以及如何吸取美国在治毒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广东省的毒品问题非常严峻,王进教授介绍了在研究过程中所看到、了解到的东西和自己初步的思考,并以陆丰市三甲地区的制贩毒问题为切入点讨论了广东省毒品的社会治理问题。
毒品问题是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不是单纯依靠打击能解决的问题。如何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包括如何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来治理毒品问题,发挥高校学术研究的优势,找到有效的社会治理方法,是个责任重大的事情。
毒品问题涉及到三个环节:制毒、贩毒、吸毒,这是三个非常不一样的社会问题。首先吸毒是一个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危害的个体消费行为,是包括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在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毒品是违禁品,因此制造、贩卖毒品是违法犯罪行为。三个环节综合起来,吸毒是需求,需求推动市场和供应;有效的控制制毒和贩毒环节也必须有效控制吸毒行为。毒品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从性质上讲是一个典型地下黑经济的问题。一切禁止生产、流通、消费的商品都会给涉及者带来巨大风险,巨大风险导致巨大的利润,暴利则产生前赴后继的铤而走险者。要把这些问题综合起来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找到一系列的办法,有效控制各个环节,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分析和思考中国毒品问题和毒品政策,可以对比、借鉴美国的经验教训。美国从尼克松时代开始向毒品宣战,过去三四十年毒品战争的投入不亚于打一场真正的战争,但是从总体上看效果并不那么理想。美国八十年代的制冰毒工厂遍地开花,美国缉毒部门开始的时候也像现在的中国禁毒部门一样,到处打击制毒工厂,但是这个地方打掉一个,其他地方又冒出来一个。他们后来改变打击策略,改为重点控制源头,严格控制易制毒化学品的流通渠道,美国的制冰毒问题才逐渐得到控制。
但是这样的政策措施对美国国内和国外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国外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墨西哥,控制源头后,美国的制冰毒问题转移到了墨西哥。因为比邻美国巨大的毒品消费市场,墨西哥成为了美国第一毒品来源地,除了本地制毒贩往美国之外,墨西哥也是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毒品进入美国的主要通道。墨西哥涉毒的黑社会渗透到墨西哥各级政府,把持政府和人民的生活,在最严重的时候甚至需要出动军队来维持秩序。所以美国打击毒品犯罪的直接后果之一,是把自己的垃圾倒在了别人的家里。
对美国国内来说,严厉的打击毒品犯罪政策使得美国成为了监狱关押人数占人口比例全世界最高的国家,而关押人口中比例最高的是黑人,并且大部分是非暴力、小量零包贩毒的黑人,对美国黑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可以说美国打击毒品犯罪最重的拳头落在了美国的黑人身上,这不只是犯罪与司法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问题。
广东省最严重的制毒问题是冰毒和K粉。陆丰三甲地区的博社村制冰毒最严重的时候全村有超过70%的家庭卷入制毒。2013年12月底广东省公安部门针对博社村实施“雷霆扫毒行动”,对博社村进行重点打击和整治。
在陆丰三甲地区调研过程中,两个东西引起了王进教授的注意和思考。一是从进入三甲地区的路口开始,每隔一段距离就可以看到的各种禁毒宣传标语;另一个是公路两旁频繁出现的“此处严禁倒垃圾”的牌子和牌子下堆积的垃圾。常识告示我们,某类标语多通常表示某类问题比较严重;而严禁倒垃圾的牌子下面就是垃圾则更直接说明了告示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所以禁毒标语背后是毒品问题,就像严禁倒垃圾的牌子下面就是垃圾一样。
清理垃圾、保持物理环境的整洁是最基本的社会服务功能,是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的一部分;社会秩序无法维持的话,一般的社会控制手段也就会失效;而社会控制的失效当然就直接导致违法犯罪,毒品犯罪严重当然是社会控制失效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毒品和垃圾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垃圾是看得见的毒品,毒品是看不见的垃圾。垃圾问题不解决,毒品问题恐怕也难以解决。
博社村在整治之前,没有自来水、没有统一的供电系统、没有必须的农田水利建设、当然也没有垃圾清理系统。驻村工作队进驻之后通过各种渠道为村里争取来了2000多万元的基本建设投入,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并建起了垃圾清理系统,以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种“失序-失控-打击-整治-建设”的模式反映出的是农村基层社会建设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分配机制存在严重的问题。
如果要想打破类似博社村这样的先问题泛滥、再打击整治、再建设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模式,恐怕需要在基层农村社会建设和治理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资金投入方式上作出改变,从现在的被动投入改为主动投入,以社会建设促进社会治理,而不是为了解决社会治理问题而被迫进行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