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现场|徐东:全球卫生,潮流还是恒久?

        2016年03月09日,新学期的第三周,国家治理研究院如期在文科楼531会议室举办了第十二期国家治理学术沙龙,本期沙龙的主题是:全球卫生,潮流还是恒久?主讲人是徐东老师。徐老师是国家治理研究院全球卫生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曾担任美敦力全球总部高级卫生政策分析师,哈佛大学医学院哈佛医学国际亚太主任,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驻华首席代表。沙龙由研究院副院长梁玉成教授主持。

        沙龙的主要内容包括五大部分,分别为:一、全球卫生的高速发展;二、全球卫生的定义;三、全球卫生的发展历史;四、全球卫生存在的争议;五,中国全球卫生事业的落地实施路径。

        徐老师首先从全球卫生的研究、实践和教育等方面介绍了其高速发展的状态,并以华盛顿大学全球卫生系在创立至今八年内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为例子说明全球卫生在国外特别是北美地区的发展态势。而在中国,则分别于2013年、2015年成立了全球健康大学联盟、全球卫生网络。由此可见,全球卫生在近些年已在国内外掀起一股潮流。

        为了更好地探讨全球卫生是否仅仅是风靡一时的一股潮流,徐老师先从全球卫生的定义入手。目前学界对于全球卫生的主流定义为“促进人人享有健康的合作跨国研究和行动”,该定义包含了全球卫生的价值取向即“人人享有”,其关注的内容是“健康”,实践方式是“合作”,而这种合作必须具有“跨国”的属性,符合这些特征的研究和行动都可以视之为全球卫生的内涵。

        全球卫生的定义与其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徐老师梳理了全球卫生的发展历史,认为全球卫生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随着殖民帝国到新的地方开拓疆土为当地带去了医疗,开展殖民地医学,这是全球卫生的雏形。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卫生应该始于上世纪60年代,二战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开展了一个大型的活动,就是根除疟疾,活动虽然遭到了挫败,但却开启了全球卫生的发展历史。到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推行天花疫苗接种的活动,这次活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到了1978年,在苏联阿拉木图共和国召开了阿拉木图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全球卫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次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长Halfdan Mahler大力推崇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认为解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要从基层的初级卫生保健做起,会议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大范围开展初级卫生保健行动,以促进“人人享有健康”。然而,针对世界卫生组织的做法,世界银行等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初级卫生保健应该是有选择性地推动,选择技术可靠、操作简易、费用低廉、效果明显的部分,其投入产出比才是高的,这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其作用和地位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几乎进入了一个危机的边缘,世界银行基于新自由主义的背景倡导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调整目标即减少政府开支,扩大民间参与,这就意味着占据政府开支大头的医疗卫生投入被削弱,世界卫生组织由于缺乏资金,地位受到极大挑战,而世界银行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影响继续扩大。一直到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新的总干事长Brundtland上台,对世界卫生组织进行改革,成立了全球基金,第一次鲜明提出“全球卫生”的概念,把世界卫生组织作为一个技术平台,用具体的项目把各种各样与全球卫生相关的角色综合到一起,推动全球卫生的进展。

        从全球卫生的发展历程来看,结合当下主流的定义,有以下几个观点:一、无论在怎样的国际背景下,全球卫生的发展都隐含了一层意思,即推动卫生的公平性,不管其原始动机是什么,它实际产生的效应就是在相对卫生不公平的国家推动一系列的策略促进人人享有健康,这就是其定义的价值取向所在。二、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全球卫生涉及不同国家、不同国际组织,显然是一种跨国的行动。三、全球卫生是在大量的实践中发展的。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发展理念上的矛盾冲突与激辩,因此对其开展研究,为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的依据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上便解释了全球卫生的定义内涵,可见其并非一时的潮流,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积淀的,其定义的内涵也包含了一定的历史渊源。

        尽管如此,关于全球卫生的定义,目前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议,比如全球卫生由global health翻译而来,这个global是一个地理的概念还是一个内涵的概念,其与international之间又有什么本质区别?health的边界又要如何界定?将“人人享有健康”的价值判断放到定义里面去会不会因此限制住了全球卫生的行动范围?没有合作的行为是否就不能界定为全球卫生了呢?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争议是在发展全球卫生事业过程中需要不断面对的,比如先发展健康事业再发展经济还是先发展经济再发展健康事业?应该纵向发展还是横向发展全球卫生?市场与政府应该在全球卫生发展中各自发挥什么作用?发展初级卫生保健还是有选择性的初级卫生保健?世界银行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各个国际组织分别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等。这些争议的提出启发了现场师生们的思考,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沙龙的最后,徐东老师结合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新成立的全球卫生研究中心的实际,分享了在当前我国社会基础欠缺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全球卫生事业。认为全球卫生是一种跨国卫生行动,包含两个方面:一、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不应仅仅对中国人有用,不应仅仅符合中国国情,不能只是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事;二、具体到中山大学全球卫生研究中心的实际情况,应将重点集中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方面的研究,而非所有关于疾病的研究,立足于经济和卫生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五个中国”的现状,通过对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创新研究为中国以及周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意义。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善衡堂S216

邮编:510275

电话:020-84112310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