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国家治理研究院第三十八期学术沙龙如期在文科楼第一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从跨境水资源治理看“一国”和“两制”,主讲老师王雨副教授。王雨,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大学博士,曾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社会学系访问交流。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源和环境治理,尤其关注水资源、土地资源治理过程中的制度设计、政策实践、集体行动、社会转型等问题。本期沙龙由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倪星教授主持。
本期沙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1)华南地区水资源概况;(2)粤港跨境供水;(3)粤澳跨境供水;(4)“一国两制”下跨境水资源治理的主要争议和解读;(5)跨境水资源治理的政治地理学简析。
在中国的情境下,我们提到水资源紧缺,更多的是探讨北方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如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但是华南地区也“缺水”,这里的缺水并不是指绝对量意义上的缺水,而是存在其他不同层面上缺水的特征,表现为:(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数据显示,广东省年际水资源总量最低值与最高值之间相差甚至一倍,年内的水资源总量也随着季风气候的变化而大幅波动;空间上分布也不均衡。(2)华南地区的缺水主要是水质性缺水,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尤其珠江三角洲流域的水质相对较差。(3)另外一个问题是咸潮,珠江三角洲很多城市直接从河道取水,在枯水期的潮汐期间海水水位上溯,会对城市供水产生影响。(4)由于历史污染欠账问题,在河涌治理过程中,常采用直接冲污的方式,用水量很大。
此外,随着产业和人口的流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水资源的供需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同时气候的变化,极端天气的增加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就是流域和行政区划的双重边界问题,水的流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跨行政区的,因此必然会涉及到行政区与行政区、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会对水资源治理较大的挑战。
沙龙第二部分王雨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粤港供水的基本情况。香港是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城市,虽然它的降水量并不少,但问题在于集水面积小、没有大河、无法使用地下水,是个天然缺水的城市。1963年大旱的时候,香港每四天供水仅四个小时。
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最早由商会发起,给中央写信,1965年中央拨款建成东深供水工程,每年向香港供应原水6820万m³。到了70、80年代,香港经济快速腾飞,人口快速增长,为满足随之增加的用水需求,工程陆续经过多次扩建,到90年代完成三期扩建,对港供水指标11亿m³,这个供水能力一直维持到现在基本不变。在供水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波折。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东江流域的下游取水口地区出现过严重的污染问题,因此不得不将取水口向上游移动,并修建密闭管道保证供港水源不受影响。这个工程修好之后,基本上解决了对港供水水质污染的问题,但同时导致了供水成本的增加。
接下来,王雨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东江水自深圳水库进香港之后香港主要的供水管网系统。水进香港之后,先存放到船湾水库和万宜水库两个大水库。船湾水库其实是一个海水水库,通过在湾口建一个堤坝将其围住,将海水抽干,再把淡水灌进去,通过堤坝把海水和淡水分隔开来,这个水库的库容只有2亿多立方米。
数据显示,从1983年~2013年30年间,香港对东江水的依赖度经历了快速的提高,近些年一直维持在其淡水总消耗量的七成到八成之间。香港的用水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居民生活用水以及商业用水,没有工业以及农业用水。在其总用水量中,有一部分用水是海水,直接用于冲厕所,这在相当程度上节约了淡水的使用量。
在香港的治水策略中,包括了有扩展海水冲厕、还有采取管网更换、推广再生水、公众教育等措施。为了水源的多样化和应急,香港投资了海水淡化工程,将军澳项目投资270亿港币,一期工程日产量13.5万m³(香港每天从东江取水量大概为200万m³),投资非常大,但是产出与总需求量相比还较小,加上后期运营成本,大概1m³水的成本是12块港币。以上就是粤港供水的基本情况。
沙龙第三部分王雨老师介绍了粤澳供水的基本情况。澳门的水资源跟香港差不多,但是它的土地面积更小,没有水库去建水源地,因此约有96%的水依靠内地供应,取水方式是直接从珠江的一个入海口——磨刀门水道里取水。咸潮问题是澳门供水的主要挑战。2005曾经出现严重的咸潮,当时实施了涉及贵州、广西和广东三个省区,调水路线长1336公里的大规模、远距离、跨区域调水压咸,以解决澳门的供水问题。
澳门总体的用水,在20年之内用水量接近翻倍。在这个过程中,澳门跟广东保持着深度合作,比如2009年签订的《粤澳供水协议》,与广东省合作建设竹银水源系统工程(澳门可使用40%运作水量),参与建设西江流域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澳门投资8亿元人民币等。
第四部分王雨老师讲了当前粤港供水的主要争议和个人解读,香港社会目前存在的关于跨境供水的争议主要可总结为以下四点:(1)供水是不是内地控制香港的手段;(2)香港的水安全有没有保障;(3)东江水有没有被浪费;(4)东江水是不是太贵。
争议一:内地通过水和食品的供应控制香港(Cheung,2014)。对此,王雨老师的解释是,香港对东江水的依赖并不是内地促成的,港英政府在当年没有签署香港回归协议的时候,非常努力地避免依赖东江水,比如发展海水冲厕的系统、海水淡化工程,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法解决香港自己供水的问题,要么就是供水量太小,要么就是成本太贵,所以最后不得已才选择了从东江买水的方式。这个因果关系弄清楚了,争议自然而然就不存在了。另外,针对存在于不负责任媒体和网民中的“断水”言论,王雨老师认为,任何政治争端都不可能通过在一国的情境下通过断水来实现,因此断水并不能成为一种控制香港的威胁和手段。
争议二:一份由香港NGO出的供水报告判断说,东江的上游如深圳、东莞、惠州等用水量呈逐年递增,超过了国家的用水定额,分配给香港的11亿m³无法得到保障,所以香港需要自给自足,还有就是东江水污染严重,香港的水不安全。通过详细地分析报告内容,王雨老师认为该报告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1)报告错误地分析了数据,上游这些城市的用水量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确实有所增加,但有并没有超过东江的分水定额,其中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就是把每个城市的总用水量等同于从东江的取水量,深圳的用水结构和香港很像,用东江水量占7~8成,剩下2~3成用水是自己供给。(2)忽略了内地近年来在水资源治理领域所做的大量工作,包括三条红线的规定、生态文明建设、西水东调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圳与东莞的用水量基本上已经呈下降趋势,该报告的判断与现实明显不符。(3)对用水定额的片面理解,南方的分水方案中开发利用率比较低,预留生态水量较大,遇到干旱的时候会有相应的应急方案,同样可以保证水量的供应。
争议三:有观点认为,香港被迫多买东江水,白白流入大海,浪费公币。水多的情况确实存在于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1990年签署供水协议时,未料到香港发生工业的转移。由于香港的供水需求没有显著增加,但是仍需按照协议约定的需求量来购买东江水以保证工程收回成本,这就导致了在工程完工初期香港购入了比实际需求多的水。但是,自2006之后,采用统包统购的购水方式,设定对港的供水量以8.2亿m³为上限,在不超过上限的情况下,灵活决定引水量,在这种模式下再无东江水浪费的情况出现。
争议四:香港买水比其他城市都贵,且未能使用到定额上限,多花了冤枉钱。一方面,从历史数据来看,历史上有近20年的时间,香港的水价是非常低的,到80年代末,水价达到3毛钱左右。随着东深供水工程的不断扩建,水价不断提高,自2006年开始,实行每三年谈一次水价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水价上涨的主要依据是CPI和汇率,人民币在过去十年内对港币在一个快速的升值通道内,对水价上涨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很多隐性成本无法计算,比如征地、生态补偿、环保等,这些成本很难被纳入到水价之中。另一方面,香港目前还没有更便宜更有保障的替代水源,东江水的价格相对于海水淡化的成本,还是有明显的优势的。
沙龙最后一部分,王雨老师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对跨境水资源治理的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全球有200多条主要河流流经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占全球可用淡水的60%,涉及145个国家。跨境水资源治理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政治地理一个研究的范畴,但是现在大部分的研究是关于水战争的,如中东地区、北非地区,认为这些地区对水的争夺可能导致战争。虽然在中国“一国两制”的背景下,并不具备这样的水冲突的基础,但是确实存在有水源地与行政管辖权错位的情况,政府间协议是解决此类错位的主要手段,以商品买卖的方式来实现,从1965年东深供水工程建成,这种模式已经持续了50年,是一种比较成熟比较稳定的方式。
目前国际上跨境水资源治理的研究,更多的是由国家关系的理论主导,把国家、机构看作行动主体去开展研究,至于国家内部多尺度、多主体的研究就被忽略了。但现实是,确实有这样的矛盾和冲突存在,因此有学者呼吁考虑内部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认识主体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举例来说在香港社会,以前的人觉得喝东江水应饮水思源,而现在许多人却认为应该拜托对东江水的依赖,这种认知对立跟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不无相关。
这种认知对于我们开展边境研究带来一些启发。水可以是边境、也可以跨越边境,在边境研究当中,大家可能越来越多强调从边境的淡化到重塑,边境不再仅仅是地图上区分国家和地区的一条条抽象的线,而是嵌入于复杂的社会、文化、政治进程当中,人内心的一堵堵墙。移民、外来投资、恐怖主义都是边境重塑的载体。回到跨境供水问题,从供水的争议可以看出,“一国”的进程以及经济的融合并未消除边界在社会中的滋长,粤港政府间协议依然能确保跨境供水的稳定,但是难以阻止“矛盾”滋生于社会层面。
本期沙龙,王雨老师从跨境供水问题,谈到了边境重塑的研究,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为我们解析了跨境水资源治理的一些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