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曙光谈余庆医改 这五方面做得好

(信息来源:搜狐健康)

        贵州省余庆县地处黔中腹地,是个风景优美的农业县。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民生为本,高度重视,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医改成果显著,成为了全国学习的榜样。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就贵州省余庆县医改进展情况举行了媒体沟通会。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对余庆医改工作做出了五方面的评价。

第一,领导重视,全面落实了政府办医的责任。

        省委、省政府确实把医疗、医改和医保作为重大的民生工作在抓。实际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医疗与医保问题成为了最主要的民生大事。这一点目前还没有在全国全社会范围内达成共识,有些地方还不够重视,但是贵州省在这方面有明确的认识。贵州和余庆都提出小财政办大民生的口号,这非常重要。

        “医疗公益化还是市场化,社会上在这方面的讨论比较热烈,我觉得一些人搞错了方向。”申曙光说,医疗总体上是公益性的,这是不用怀疑的,但是在运作机制上可以用市场化的方式。在医疗扶贫方面承担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余庆县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只有领导重视,达成社会共识,坚决落实政府办医的责任,才能做到让居民的看病负担不断降低,由“病有所医”走向“病有良医”。余庆在往这个方向走,这也取决于领导的重视和政府办医责任的落实。

第二,抓住要害,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投入到位。医疗的问题本质上还是资源的问题,资源的投入与资源的分配问题。财政投入解决了资源的总量问题,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三个兜底”,这非常重要,难度很大,这是很了不起的。很多发达地区都没有做到“三个兜底”,但是余庆做到了。在村医方面,过去讲强基层,但是往往对村一级重视不够,现在余庆解决了这个问题,村医年收入达到了三点八万多,这很了不起。卫生机构所有工作人员的工资由财政承担,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有财政投入,资源总量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二是抓分级诊疗。资源再多,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利用也会浪费掉。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分配。只有财政投入还不够,资源总量怎么分配,这是很重要的。

        三是人才。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人才上,余庆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涉及到资源总量、资源分配,最后是资源怎么样有效利用,特别是怎么样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方面要做一系列的工作,所以余庆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效。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主要就是这三个方面的工作,都是一系列重大改革,抓住了要害,改革思路很明确。

第三,公医改革方面管办分离做得很好。

        一是管和放,怎么管怎么放,在全国范围内都在探索之中。余庆在管和放的具体内容上是非常明确的。

        二是三权联动,这是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余庆把这个问题很好地解决了。特别是精细化的制度、精细化的目标和精细化的考核,作法都很好。近几年医改方面很多改革想法很好、思路很好、目标很好,但是最后的成效可能不好,因为一些地方最后没有认真抓落实。特别是支付制度改革,支付制度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任何一种支付制度都有缺陷,没有哪种支付制度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意味着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支付制度,管理要跟上去,管理不精细化最后所有的改革都归于零。所以余庆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经验。

第四,全面落实国家在医改方面的各项改革,在落实过程中实事求是地创新。

        这保证了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医改是非常重视的,多年来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目标也很明确,但是到了下面很多地方没有真正落实。因为医改是一个多方面利益纠缠的问题,很多矛盾绕不开,所以很多地方没有落实好。

        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政策,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就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这就需要创新。比如,如果医生的个人收入跟他怎么看病密切挂钩,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小很具体,实质上它是本质性的,要做到也很难。在余庆,因为财政责任落实了,所以做到了让医生收入与他如何看病脱钩。这可以说解决了一个根本问题,解决了老大难的问题。

第五,改革的方向正确,路径合理,成效显著。

        药占比、看病病人的实际报销比例、保障水平、服务能力、管理水平,这些方面的指标看起来让人高兴,说明改革的成效很显著。改革怎么样,好不好,最后由老百姓说了算。余庆连续六年群众满意度在全省名列前三,这就说明了问题。余庆在医改方面成为了典范。

        申曙光也同时指出,正因为做得好,余庆今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如何保障人的身体健康,这是一项重大的长远的任务。二是怎么样实现可持续化发展,这方面也可能需要更多的考虑。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善衡堂S216

邮编:510275

电话:020-84112310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