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现场|魏立佳:实验经济学与政策治理——以碳排放市场为例

        2017年4月26日,国家治理研究院第四十九期学术沙龙如期在文科楼第一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实验经济学与政策治理:以碳排放市场为例”,主讲老师魏立佳教授。魏立佳,2012年获得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珞珈青年学者、珞珈领秀人才计划。兼任广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湖北省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学。本期沙龙由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倪星教授主持。

        鉴于大家对于实验经济学或者实验社会科学还不是很了解,沙龙一开始魏老师先简单介绍了何为实验经济学。简单来说实验经济学分为两大类,一类做人类行为研究,比如社会偏好,风险偏好,风险厌恶,博弈论,另外一块就是检验机制,包括国家政策,企业策略。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政策进行检验,是在政策推行之前而不是推行之后,这是实验经济学的优势之一,通过模拟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找到问题。

        沙龙的第一部分魏老师先由全球气候变暖引入建立碳排放市场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碳排放市场的关键问题。

        魏老师首先展示了北极冰盖的卫星图,上面有一个细细的黄线,这是1981年到2010年的北极冰盖的中位数,里面是14年的冰盖图,可以看到大片的北极冰盖融化了,其原因就是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更可怕是对自然的改变,从1958年前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图可以看到,自从人类活动出现特别是工业化之后,指数一直在上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预计几百年以后地球气温会上升很高导致植物死亡的恶性循环,导致荒漠化。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主题演讲,承诺中国对世界的气候变化做出自己的努力,控制碳排放,2030年以前,中国的碳排放量达到峰值。这个目标要如何实现呢?就是要在2017年以前建立全国碳市场。碳市场这个概念是从欧盟引入的,欧盟市场比较成熟,研究也比较充分。2013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七个省市试点,2017年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目的是实现总量控制,企业要排放就要先购买碳,获得碳排放权,其次是可以交易,减排的量可以售卖,可以获利。其金融意义是,未来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会达到30亿到40亿吨每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衍生的证券化交易可以达到四千亿元以上,成为我国仅次于股票、国债之外的第三大证券交易市场。

        建立碳排放市场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价格稳定性,价格的稳定标志着市场的成熟。欧盟的碳市场价格比中国的股市还要刺激,最高峰时是30欧元,最低是0元。碳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价格波动太大,一般的人都不敢参与市场,对企业的生产决策也带来很大的困扰。中国的情况也一样,广东最高的时候是80元,最低跌倒10元,实行价格稳定机制之后相对而言价格稳定很多。

        碳市场的价格波动为什么会这么大呢?魏老师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碳排放的信息不对称和过度供给。刚开始建立碳市场的时候政府不知道企业排多少碳,所以会到企业做一些数据收集工作,企业会多报,最后造成过度供给。第二个是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特别是欧盟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企业没有生产意愿。第三点是交易者的短视与流动性风险。交易者是企业,很难做到产量的循环,导致风险进一步扩散。

        世界各国都想办法来控制风险。第一是数量管制,这是欧盟现在采取的管制方法,首先是分期发放配额,免费发放和拍卖相结合,拍卖量会根据上一期使用的排放量决定。广东的做法和欧盟很相似,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总量统计,设定起拍价,根据市场机制来调节起拍量,如果低于起拍价就流拍。还有一种是价格管制机制,设定拍卖的上限和下限,没有流拍的机制。最后一种是中国实行的量价管制机制,设置配额拍卖的价格上下限,并在拍卖供给大于需求时取消拍卖。这是三种不同的管制机制。

        沙龙的第二部分魏老师介绍了碳交易的实验设计。

        对于碳排放交易市场,魏老师设置了三个评价标准,第一是配额价格稳定性,这个标准由实验过程中配额价格路径相对最优价格路径偏离的程度来测度;第二个是产量水平的稳定性,这个由实验过程中生产路径相对最优生产路径偏离的程度来测度;第三个是市场效率,这个由社会总剩余相对最优社会总剩余的百分比来测度。

        基于上述三个标准,设计了一个实验。首先是包括四种机制,有价格管制型,数量管制型,广东的管制型(量价管制),还有就是无管制。实验在武汉大学行为科学研究实验中心完成。每个场次耗时1.5小时,10名学生被试,每个学生的平均收入是40块钱,学生扮演的角色就是企业CEO。实验的情境分成两类,一类是正常发放类,假定政府没有错误地估计碳排放的总量,第二类是政府过度发放。每期十个人进入市场,分成30期,每一期企业做两件事情,购碳,生产。实验设置配额拍卖量为45,以后逐期减少1单位,最后降到16,相当于政府在不断地减排。每位厂商每期产量受到生产能力限制,每期最多生产4单位产品,且边际成本递增。另一个设置就是每一期产品价格随机为30或40,概率各占50%。其中涉及到两类厂商,碳市场存在的目的就是使低排的厂商在社会中占有优势,实现供给侧改革。实验设置高消耗的厂商生产1单位消耗2单位,低消耗的厂商生产1单位消耗1单位。

        实验设计了四个组,分别为无管制组,价格管制组(价格控制在8-12之间),数量管制组(如果每一期碳排放的总存量在90以上,下一期在原来基础上减11单位,如在65以下,则在原来基础上加11单位),最后是价量管制组(把价格控制在8-12之间,且若总需求小于当期拍卖量当期拍卖取消)。

        沙龙的第三部分魏老师解释了实验的结果及主要结论。

        实验通过建模计算出市场最优的均衡价格,是10块钱,也是理性的价格。这个理性是指每个企业都是理性的,在经济低迷期的时候有多的碳会存下来在经济繁荣期用,企业也知道政府会逐步减少碳排放量,就像人的生命周期,保障每个周期都不会变得很差。长期价格是10块,但是碳排放市场价格仍存在短期波动。短期波动的价格是假定企业不存碳,叫做短视均衡,短视均衡是向上的,因为前期碳比较多,导致后面价格比较高,上下波动是经济周期的影响。

        实验的最终结果显示与建模模拟出来的长期均衡、短期均衡都不一样。

        对于无管制组,前期价格比较低,中间比较高,后面暴跌。而价格管制组的数据很平滑,数量管制组的波动非常大。为什么数量管制组的价格波动会很大呢,是因为没有考虑到企业行为方面带来的影响。数量管制组的方案是碳价格高的时候少发碳,低的时候多发碳。实际上,企业在价格高的时候少用碳,存碳会变多,可是政府进一步减少放碳,导致价格进一步暴涨,导致企业进一步削减生产。价格下跌的时候企业会赶紧消耗碳,但是政府进一步会放更多的碳。实验的优势就是看到市场的行为因素。量价管制组开始价格比较低,刚开始需求不够,削减碳配额,拟定是45到16,中间泡沫形成的时候,提高了供给量,最后价格下跌又再一次削减碳排放量。

        实验检验首先检验的是价格的波动性,价量管制和价格管制差不多,比无管制和数量管制好;第二个是产量稳定性,虚线表示最优产量路径,实线是实际生产路径,数量管制组实线远远低于虚线,特别在中间,碳价格暴涨之后企业是不生产的,价量管制组好很多,中国(价量管制)显著地好于美国(价格管制),显著地好于无管制和欧盟(数量管制);最后一个是市场效率,也是中国(价量管制)比较好,最差的还是欧盟组(数量管制),如果最优的市场效率是100%的话,无管制组实现了80%的效率,价格管制组实线了86%的效率,价量管制组实线了88%的效率,欧盟(数量管制)只实线了75%的效率。

        为什么中国的表现要好呢,因为我们是“以价控量”,以起拍价格控制数量。碳排放价格有没有短期因素呢?我们计量检验,因变量是碳排放交易价格,自变量是是否是繁荣期,可以看到全部结果显著为正。这说明企业都不是很远视的,繁荣期和低迷期都造成排放的剧烈波动。

        最后一个问题碳排放市场是否帮助了低消耗厂商,我们计算每一期低消耗厂商和高消耗厂商净利润的差值,差值越大说明低消耗厂商更有优势。价量管制组比价格管制组更高一些,还是比较有优势的。

        后来我们做了稳健性检验,假定市场多发30%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如何。这个时候我们的价量管制组表现得更好了,在价格的方差上面优于价格管制,优于无管制,产量和市场效率也都是最好的。在过度发放的时候价量管制机制的表现更好一些。为什么呢?虚线表示政府原定发放的排放量,实线表示实际发放的碳排放权。价量管制组很多实线都是在虚线之下,说明政府通过量价管制机制不停地从市场抽出碳配额的拍卖量,把市场拉回了正常的轨道上面。

        总结一下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中国广东的碳排放量交易有很好的属性,价格稳定,生产效率高,社会福利大,特别是在碳权过度供给的时候表现得更为优秀一些,通过流拍的机制把过度发放的碳回收回来;(2)宏观经济周期对于碳权市场的影响,尤其体现在经济调整期或衰退期的价格下跌;(3)由于交易者的短视和流动性风险,导致企业生产效率降低。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善衡堂S216

邮编:510275

电话:020-84112310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