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0日,国家治理研究院第五十期学术沙龙如期在文科楼第一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从国外环境政治学发展探析中国环境治理逻辑”,主讲老师郑石明教授。
郑石明,管理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政策和创新政策。本期沙龙由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倪星教授主持。
郑教授首先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本期沙龙的主题——环境问题。近些年,由于环境产生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如垃圾焚烧厂建设引发的群体抗议事件等,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看得比较深,而国内的研究还比较浅显,郑老师认为有必要通过案例比较研究来探寻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源。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与GDP快速增长,接踵而来的是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那么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能否得到很好的治理呢?一般的路径是先污染再治理,美国一百年前也是这样,环境慢慢变得更好。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政府“锦标赛”,“政企合谋”所致,虽然有很多环保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约束要求,可是地方政府还是以追求GDP为第一位。
还有一些现象比如北京的“奥运蓝”、“阅兵蓝”等,都是“运动式治理”的结果,是不可持续的环境治理路径。
从国家层面来看,总体上,中央政府对环境治理非常重视,如中国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争取比这个时间点更早达到峰值。
最近开展的环保督察工作也体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并正在六个省实施环境监察监测垂直管理制度试点。有关环境问题的环境审计、考核制度、党政同责、约谈制度等措施也越来越普遍。
此外,国家重拳出击颁布了各种法律法规,如“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壤十条”,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历次“五年规划”中对资源环境指标的控制越来越严。
虽然环境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凸显,国家层面也越来越重视环境治理,但是从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来看,从政治学的视角研究环境治理还是比较少的,这将逐渐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向。
沙龙的第二部分郑老师梳理了我国的环境治理逻辑。认为我国的环境治理主要有三个抓手:管理途径、法律途径和政治途径。
管理途径包括考核指标,五年规划,还有污染控制,排污许可,碳交易,垂直管理,环保督察等自上而下的监督制度。公众和社会组织也提出很多治理的建议和意见。法律途径主要依靠环保法、环境税等法律的颁布实施,同时环境公益诉讼也进入常态化。政治途径比如从“督企”到“督政”,从督查企业到督察地方政府能否严格执行环境政策。
从这三个治理途径来看,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政治手段可能比管理手段更有用,而法律手段尽管我们国家关于环保的法律法规很多,执行起来往往大打折扣。因此,从政治角度切入探求环境治理逻辑可能有更大的帮助。
郑老师曾以工业二氧化硫排放为例,考察政治周期、五年规划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中国284个城市2003~2012年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政治周期(也就是党代会换届)、五年规划与环境污染具有显著关联。具体表现为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呈现周期性:即省级党代会前一年与当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高峰,党代会之后的第三、第四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较低;五年规划的第一与第五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高峰,第三、第四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较低。党代会、五年规划的交互效应使得环境污染的周期性更明显。
沙龙的第三部分,郑老师基于国际环境政治学领域三种重要的外文SSCI期刊发表的1280篇论文进行了计量分析,梳理了国外环境政治学的研究动态。
数据来源为国外环境政治学领域三种重要的外文SSCI期刊Environmental Politics、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和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Politics Law and Economics在2001~2015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三个期刊的论文数量基本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作者所在国家以美国、英国占了将近46%,而中国的作者在15年间,三本期刊上仅发表13篇文章,占1%。
研究主题方面,郑老师将所有主题归纳总结为20多个,其中以环境政策(environmental policy)、国际环境治理(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这两个主题的研究热度排在首位。可持续发展治理(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vernance)、生态政治理论或思想(Eco-politics theory)、气候政策与政治(climate policy & politics)、国际环境体制(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regime)这几个主题的研究也占了较大比例。
从研究类型上看,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其中,实证研究(包含定量和定性研究)的论文从2001年的25.3%上升到2015年的70.2%,这也就意味着规范研究呈下降趋势,这与主流的政治学研究趋势相一致。国外政治学期刊主要以实证性研究为主,而国内有些期刊还只有百分之十几,说明国内的实证研究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以后的方向肯定是实证上升的趋势。从具体的研究方法看,环境政治学中案例分析的方法还是占较大的比例。
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统计数据显示一共只有52篇。其中关于环境运动有7篇,居所有研究主题之首,郑老师认为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更多,因为中国的环境运动事件越来越多。采用定量分析的比较少,只有3篇,主要因为国外学者对国内数据很难获得,或者认为数据有假、不准确,而不去使用数据。相对而言,做定性研究可以通过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研究会好做一些。涉及中国问题的研究以案例分析最多,有19篇,访谈与问卷调查是4篇,描述性统计3篇,比较分析2篇,文献研究1篇,数理研究1篇。研究中国环境政治问题的研究者所在的国家中仍以美国居多,有15篇,香港有10篇,英国有5篇,中国大陆没有1篇。
以上就是经过计量分析大致描绘出国外环境政治学的研究动态,这对中国环境政治学学科发展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