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现场|毛蕴诗:从企业转型升级到重构全球价值链

        2017年6月7日,国家治理研究院第五十三期学术沙龙如期在文科楼第一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从企业转型升级到重构全球价值链”,主讲老师毛蕴诗教授。

        毛蕴诗,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法国Grenoble Ecole de Management DBA导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管理科学学报》、《学术研究》编委。现主要致力于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国际化经营、企业成长与重构方面的研究。本期沙龙由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倪星教授主持。

        毛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兴经济体以什么方式融入世界经济是一个极其重要并影响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问题。

        长期以来,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基本上都绕不开“全球价值链”,由于发达国家企业拥有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优势,所以承担全球价值链中研发、关键零部件制造、销售、品牌管理、服务等微笑曲线两端附加值高的业务,而许多新兴经济体企业则主要从事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低的业务。早期的美国耐克公司、阿迪达斯,近期的苹果公司以及其它的许多跨国公司的实践都是如此,其本质在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承担着价值管理的职能。

        但是,许多新兴经济体的优秀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迅速成长,甚至从代工企业成长为世界第一的品牌企业;或者通过收购发达国家企业、品牌、技术等方式,整合全球资源。比如捷安特,联华电子,这些原本都是代工企业,后来收购了其他家企业自创品牌,成为高端产业,改变了这个格局。

        优秀企业的实践为了产业价值链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借助这些素材,毛老师通过研究向全球价值链的问题提出了挑战,提出了重构全球价值链及其理论,尝试探讨建立中国企业升级理论,并且为企业、产业升级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沙龙的第二部分,毛老师回顾了与全球价值链有关的研究文献,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构建法和案例研究法。由于时间限制,这部分的内容毛老师没有过多地展开说明。

        沙龙的第三部分,毛老师着重探讨了重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涵义和基本命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兴经济体企业的崛起,国际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兴经济体企业家冲破了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分工及其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格局。

        因此,根据文献研究基础,研究提出重构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即处于价值链低中端的新兴经济体制造性企业基于创新驱动,通过积累能力、寻求能力,打破由发达国家企业主导的国际分工立足全球配置资源,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促使全球竞争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的过程。有以下几个内涵:

        (1)重构全球价值链的主体是新兴经济体企业,而且是原本处于全球价值链低中端的制造性企业。这实际上也界定了问题的边界。这与当前主流文献有不同。无论是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还是从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演化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及其企业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2)重构全球价值链是新兴经济体企业转型升级的结果。该概念强调企业从全球价值链低中端向中高端移动,本质上是企业的转型升级行为。它是对原有全球价值链的改造和重置。

        (3)该概念强调重构全球价值链是一个过程,包括驱动因素、行为过程和效果。也体现了新兴经济体企业的打破现状、改变地位、重置资源、扭转格局的过程。

        (4)这一概念强调了重构全球价值链的效果。一是打破由发达国家企业主导的国际分工,二是立足全球配置资源,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在这两者基础上,实现全球竞争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8大基本命题:

        命题1,全球价值链是由发达国家企业所主导的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是国际分工,实际上全球价值链还是由发达国家来主导的。

        命题2,由发达国家企业主导的国际分工存在严重的市场失效。

        尽管表面上看来国际分工是全球市场行为,但是由于这一分工是由发达国家企业(跨国公司)所主导,因此国际分工市场存在严重的不完全性。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分工中掌握主导权和获利,提供了重要前提和机会。最典型的例子是跨国公司基于市场不完全性和垄断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获取较高利润。

        市场的不完全性就是市场失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市场不能对所有商品和要素合理定价;第二,国际分工市场不完全竞争,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非战略环节的参与企业,难以为市场提供完整的产品,只有掌握主导权的发达国家企业方可通过全球生产体系,为市场供应完整产品;第三,国际分工市场存在外部性,发达国家企业主导国际分工、掌握全球价值链战略环节的行为和决策,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经济主体,但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补偿或没有取得相应的报酬,这种国际市场外部性也被称为国际外部性,对于发达国家企业之外的企业及其东道国而言,这种外部性是负外部性。

        命题3,由发达国家企业主导的国际分工,损害了利害相关者的权益,使全价值链中所处位置低下的企业、东道国政府具有改变其所处地位的动机。

        一方面,国际分工市场失效严重损害了代工企业及其员工的利益,另一方面,国际分工市场失效也不同程度损害了东道国利益。很多代工企业都是被压榨的,它就有改变代工企业的动机,而东道国的政府也会支持他们的企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移动。

        命题4,全球价值链高端巨大的利润空间为新兴经济体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与空间。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低下的企业,具有改变其所处地位的动机。

        像美国高通公司百分之四十的利润来自授权和专利费,半数以上来自中国企业,但华为现在打破了它的垄断。

        命题5,新兴经济体迅速成长的经济与巨大市场也为其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与空间。

        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中国企业在中国能做到第一,在世界上也基本排到前列了。所以麦肯锡提出一个从made in china 到 sold in china的提法,中国市场是世界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的增量是美国的两倍。所以中国的新兴经济体通过市场培育品牌、培育技术,国内外市场互动,能为转型升级创造机会。

        命题6,处于全球价值链低中端的新兴经济体的优秀企业基于创新驱动,通过积累能力、寻求能力,实现转型升级,从而打破由发达国家企业主导的国际分工。

        命题7,新兴经济体企业在升级过程中,通过多种升级路径,重构全球价值链。

        命题8,新兴经济体企业重构全球价值链导致全球竞争格局发生结构变化。

        新兴经济体的企业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移动,可以立足全球来配置资源,在国际市场逐渐具有话语权,可以和跨国公司平等对话,有些企业甚至完全替代了跨国公司的产品。像我们很多电子产品就是开始的时候替代跨国公司的进口产品,然后替代它合资企业的产品,然后到国外去替代它海外的产品,像空调,冰箱好多都是这样,手机也是慢慢这样。

        基于上述8个命题,归纳形成了研究的理论框架:                                  

        沙龙的第四部分,毛老师借用捷安特从代工发展到全球第一的例子来拟合构建的理论。

        捷安特(前身为巨大)1972年以贴牌生产外销代工起步,现在是全球自行车产值第一的企业,拥有9个工厂,13家销售公司,在全球都有销售渠道。

        它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完全代工期,第二是共建品牌期,第三是自创品牌期,主导全球价值链。在前两个阶段巨大受跨国公司的压榨,第一阶段完全没有话语权,第二阶段想和代工客户美国企业SCHWINN联合共建新品牌,美国企业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代工企业一旦创立品牌,终有一日会在国际市场上同台竞技,因此合作意愿不高,并要求巨大专注做好代工,后来改革开放,美国这家公司在深圳建立新厂,合作搁浅了,订单也流失,所以巨大决定自创品牌。

        1986年,巨大成立台湾捷安特销售公司,标志着捷安特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捷安特结合市场容量和竞争情况,将代工品牌Schwinn所在的美国市场放入后期发展计划,选择了不涉及代工客户的欧洲市场作为首站,通过创新地引入山地车,捷安特在欧洲市场成功建立山地车的先进入者优势。

        随后,捷安特试图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力进入美国市场,快速提升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以量取胜,虽然前5年销售额快速增长,但损害了品牌形象,无法引进高端自行车,进军美国市场不是很顺利。

        受过教训的捷安特在其后转变为以高端产品开拓市场,相继开发日本(1989年)、澳洲(1991年)和加拿大(1993年)市场并获得成功,初步建成了全球的销售网络,慢慢和跨国公司平起平坐,替代跨国公司的品牌。如今捷安特的出口单价提升到了450美元,11年的时候才300美元,是大陆的七倍之多。

        以上是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研究,基于理论探讨与构建,以及捷安特从代工迈向世界第一实践的纵向案例研究,毛老师搭建并初步检验了“重构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理论概括:第一,立足新兴经济体企业的实践,对现有全球价值链等理论和观点提出了挑战;第二,首次基于新兴经济体的视角提出了“重构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为企业升级实践搭建了新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第三,综合采用深化、繁衍、竞争和整合四种方法,初步构建了“重构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对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理论解释。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善衡堂S216

邮编:510275

电话:020-84112310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