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1日,国家治理研究院第五十六期学术沙龙如期在文科楼第一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农户生计演变过程中的粮食安全及环境风险管理”,主讲老师起晓星博士。
起晓星,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地资源管理、粮食安全、农业环境风险,目前研究聚焦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效益平衡及结构优化问题。本期沙龙由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倪星教授主持。
起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重大战略问题。从宏观上来看,粮食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供给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需求。微观方面则主要是指个人是否有条件获取足够的营养均衡的食物来满足健康需求。
我国的粮食安全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省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区域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市场调控,保证粮食市场供应、维护粮食市场秩序、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国家实行粮食安全考核问责制度,尤其是一些粮食主产区和一些粮食生产县。为了鼓励粮食生产,还进行了一些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大县财政转移支付,2016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产粮大县奖励资金394亿元。
在粮食生产的环境风险方面,为满足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农业以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增加化肥农药投入量来获得高水平单产。 高投入和高强度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在提高了粮食产量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风险问题——我国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从1990年的212.8 kg/hm2,增加到2015年的495.1 kg/hm2;单位面积的农药投入量也从1990年的5.1kg/hm2,增加到2015年的14.8 kg/hm2。
农业生产的实际行为主体是农户,大多数农户使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现在种地越来越不赚钱,于是很多农户改种经济作物,或者直接放弃农业生产。尤其是90年代以来在我国高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不少农户的生计策略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非农就业增加,农业劳动力减少,弃耕等问题。
本部分小结:从我国国情来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保障粮食安全是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土地利用的环境风险。农户生计演变(多样化)给粮食生产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沙龙第二部分起老师介绍了粮食安全的研究热点。17年4月份nature杂志的第544期专门用了八篇文章来介绍粮食安全问题。涉及的主题包括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营养安全,生物工程,消费模式,新型科技等。其中一篇文章介绍了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埃及粮食安全问题。从遥感影像上可以看出,埃及面临着耕地资源稀缺以及水土资源不匹配的问题,和我国有一些相似之处(我国耕地的面积不到国土面积的13%)。为了解决耕地稀缺的问题,埃及现在考虑通过复垦把一些未利用的土地(沙漠)开发出来,这会对资源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目前关于粮食生产过程中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相对微观的尺度。比如,Science杂志2009年的一篇文章对肯尼亚西部地区,中国北部地区和美国中西部地区养分(氮,磷)投入及粮食产出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肯尼亚的氮肥和磷肥投入比较低,中国非常高,美国则适中。经过作物吸收后的养分盈余肯尼亚是负的,中国则有大量盈余,而美国基本上是盈亏平衡。在这样的投入下,肯尼亚每公顷玉米的产量是2200千克,我国可以达到8500多千克每公顷,差不多是肯尼亚的四倍,美国大概是每年每公顷8000千克。虽然我国的产量比美国稍高,但是每年产生大量的养分盈余,带来了极大的环境风险。上述作者2012年在Natur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以中国为例,探讨如何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降低环境风险,通过精细化的作物综合养分管理模式,能够在减少养分投入的同时让作物产量有所提高。
本部分小结:宏观的粮食安全研究一般都以行政区域作为尺度,但是环境风险主要关注流域尺度。在微观尺度,虽然有很多很好的技术去提高粮食产量并且降低粮食风险,但现实中过于精细(费时费力)的技术不易被大量农户采纳且难以推广。
沙龙第三部分起老师介绍了他正在开展的研究。农户进行土地利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而决策者追求的核心是社会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兼顾环境效益(降低环境风险)。对于粮食主产区来说,农户追求经济效益过程中的高集约化土地利用模式一方面会给粮食安全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风险这一消极影响。在这三个不同的效益之间存在着冲突,如何协调这些冲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研究以湖南省桃江县作为案例区,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一个特定区域到底应该生产多少粮食,这是区域粮食安全生产量的概念,已经有相关的研究,可以直接借用相关公式来计算。
第二个问题,农户生计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是怎样演变的。研究基于农户生计策略的选择把农户分成以下几类:第一,是否参与农业劳动,如果不参与定义为非农型农户;第二,看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如果是非农定义为非农倾向型农户;第三,看他是否有耕地流转的需求,如果不进行流转,定义为传统农户;如果是流转,那么根据耕地面积的大小,定义为中等农户或大农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研。数据显示不同农户类型的投入产出是有显著统计差异的,这就为其后的情景分析奠定了基础。
当然,只关注农户类型是不够的,为了明确桃江县的粮食生产能力,还要关注桃江县有多少土地适合种植单季稻,多少土地适合种植双季稻,也就是耕地质量状况。研究选取了十个土地适宜性指标(如耕层厚度、坡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排水能力、灌溉能力等)来进行计算,得到耕地质量分布图。
根据基于上述数据并综合考虑不同自然灾害条件下的粮食减产情况,构建了四个不同的情景来分析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控制环境风险,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土地利用。无干预情景作为当前投入产出状况下的基准情景;产量优先型情景就是能够种植双季稻的耕地都种植双季稻,环境优先型情景就是所有土地都用来种植单季稻,还有一个产量-环境平衡型情景就是根据土地的质量情况来种植不同的水稻。模拟结果显示,在产量-环境平衡型情景下,粮食能够比现在多1万吨,但是环境风险能够显著降低。
之后又对桃江县一个小流域进行了具体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农户的决策行为对粮食产量及环境风险的影响。
研究最后得出了这样的一些政策建议:
1. 根据不同情景合理控制单双季稻比例
2. 根据耕地质量状况确定土地利用结构
3. 培育更多的适度规模农户
4. 适当控制特大农户的耕地面积
5. 丰富粮食作物品种,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6. 精准化的农业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