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5日下午,中山大学社会学论坛第124期——边燕杰教授:“如何解释关系重要性的上升?”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逸夫楼308室圆满召开。

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蔡禾教授主持,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边燕杰教授进行讲演,题目为“如何解释关系重要性的上升?”。讲座内容极具启发性,边燕杰教授进行了深入浅出、生动幽默的演讲,其学术魅力深深感染了在场全体师生。

边燕杰教授先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他提出,做研究应以做“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为目标。边教授开创了关系社会学研究领域,为大家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的社会学团队状况,随后从三个方面报告了关系社会学的核心论题和新近研究。

首先,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边教授总结了社会结构变迁的两大学术流派:地位结构观和网络结构观。地位结构观理论面临个人原子化的困境,缺乏对联系性的考察;而网络结构观关注人们的相互制约和选择。结构观点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广泛,边教授将其归纳为“去阶层化”、“市场转型”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在中国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效用增强的背景下,关系主义也持续发挥作用,包括伦理本位、差序格局、阶级无涉以及“熟亲信圈子”。边教授所强调的关系社会学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以伦理本位、关系导向、熟亲信为特征的关系主义现象的伦理知识;再而是探索和分析社会行为模式的一种思维方法论和研究方法论。在详细阐述了关系社会学的意涵后,边教授突出强调了关系社会学把握中国现实、加强国际交流的学科地位。
其次,关系理论研究的现状和主要论点。边教授将其归纳为三种取向:第一,家族亲情伦理的社会延伸:血缘和姻缘关系是自我中心网络的核心,而泛亲情化是人际关系成为社会资本的必要机制;第二,特殊主义的工具性关系:将传统的情感逻辑和现代的工具逻辑结合在一起,其困境包括行为困境和判断困境。第三,非对称的社会交换关系:即为交换周期的长期性和具体交换的非对称性,该理论强调承诺、信任和情感,而非对等交换;并实现双方的共赢:同时获得工具性满足与地位认同。
最后,边教授重点介绍其最近研究:“如何解释关系重要性的上升?”数据显示,通过关系介绍和运作而求职的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2009年以后达到80%以上。他认为:市场改革策略的非透明性、模糊性和非相容性,导致了体制的不确定性的上升。而体制不确定性会产生两大问题:信息不对称以及信任关系缺乏法制基础,这就导致了关系主义的上升。边教授认为后续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人情主义上升的含义是什么?大量网络信息是否能提高工作匹配?
讲座尾声,边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地互动,耐心地回答大家的疑问。



最终,本次论坛在蔡禾教授的结束语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