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晚,社会学论坛第126期——《教育分层与流动的最新理论发展:韦伯的视角和实证的例子》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文科楼108室如期举行。
此次论坛邀请了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教授谭康荣(Tony Tam)主讲。中山大学200多位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蔡禾教授主持,蔡禾教授介绍了谭教授在社会分层、健康研究以及在大规模数据调查等领域的杰出贡献,并对谭老师作为中山大学劳动力调查学术顾问委员会成员,为CLDS调查提供了大量支持表示感谢。
谭教授的讲座首先强调了选择韦伯主义的原因:首先,在学术维度上,他过去25年来专注于教育不平等的研究,几个最核心最主要的理论都是韦伯主义视角的;其次,在历史渊源上,谭教授的导师科尔曼是教育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者,他的《科尔曼报告》对整个美国的教育实践和研究产生持续性的影响,这个思路第一次将家庭背景和教育获得联系起来研究,具有韦伯主义的DNA。
在教育不平等领域,相对于马克思的冲突视角,韦伯主义的视角关注阶级之间的竞争和排斥,前者是一种类别化的阶层观,后者则强调一种连续的状态。这个领域两个最重要的理论:“最大化维持不平等(MMI)”论题和“最有效维持不平等(EMI)”论题均是韦伯主义视角。但自从科尔曼将家庭背景和教育不平等联系起来之后,该领域理论上的突破并不大。最新的突破发生在2007年,谭老师着重向我们推荐了阿隆(Alon)于2007年发表在ASR上的文章。阿隆的研究借用梯利的adaptation和exclusion的概念,将阶级的竞争和组织的排斥引入原来从家庭背景到教育获得的直接关系中,发现了竞争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谭老师自己的研究对该篇文章进行了回应和拓展。他给我们介绍了阿隆在文章中没法解释清楚的部分,并强调了研究者读懂自己的研究结果,并用较好的方法清晰展示自己研究的重要性。谭老师还介绍了自己在回应这个研究过程中发现的美国精英大学教育不平等的秘密。其次,谭老师介绍了教育作为一种地位身份商品(positional status good),如何构建连续的测量指标的方法。这个创新性的方法强调了学历在同世代中的相对位置,这种相对位置反映了个体在学历市场中的位置。谭老师在该领域做了台湾和美国数据的比较研究,目前正在使用3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最后,谭老师谈到了做这个研究需要克服的方法上的难点。
在提问环节,谭康荣教授对现场师生在变量选择、模型推导、影响机制等方面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耐心而详细的解答。讲座尾声,主持人蔡禾教授对谭教授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期望大家在实证研究中既要客观科学又要跳脱个体层次的描述,进而上升到理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