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 周敏:美国新移民第二代的崛起

        2017年12月20日晚上,中山大学社会学论坛第128期——“美国新移民第二代的崛起”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逸夫楼308室圆满召开。

        本次论坛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王宁教授主持,著名美国华裔社会学家,现任洛杉矶加州大学亚太中心主任,社会学系和亚美研究学系教授,美国社会学学会亚洲与亚裔研究分会会长、国际移民分会会长周敏教授介绍了她对美国新移民二代的新近研究。

        首先,周敏教授介绍了她的研究重点“美国第二代新移民”,分别详细介绍了“老移民”和“新移民”、“第一代移民”与“第二代移民”的概念。“老移民”是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移入美国、主要来自欧洲的移民;“新移民”指1965年后移入美国、主要源自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第一代移民”指的是在外国出生、长大,成年后移入的移民第一代,占总人口的13%;“第二代移民”包括在美国出生和在美国长大的移民后代,占总人口12%。在前两者之外,还有“1.5代移民”指的是学龄青少年时期、即13岁以下来到美国的人。

        随后,周敏教授回顾了美国国际移民潮兴起的多方面原因:根据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地位的上升,美国不断修改移民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移民。从1882年《排华法》到1924年《移民法案》(这一法案实行定额制度)都限制大批国际移民;但随着美国经济发展对移民需求的增加和主导世界秩序的需要,在1965年《移民法》修订案(这一法案实行优先类别制度)后,美国国际移民逐渐增多。1990年以来,美国国际移民总量(合法移民)年均将近百万,美国占全球移民总量的五分之一,移民则占美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接下来,周敏教授通过生动的新移民二代家庭故事,引出她与班克斯顿(Carl L. Bankston III)合著的新书《美国新移民第二代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该著作的研究对象是1965年以后抵达美国的国际移民子女,包括亚裔和拉丁裔。周敏教授指出,在美国新移民及其后代中,存在着“超高端筛选(Hyper-Selection)”“高端筛选”(Highly-Selection)和“低端筛选”这三种不同机制,三者的代表分别是华裔、越南裔和墨西哥裔。这一机制基于群体的教育水平与美国平均值和移出地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在新移民群体中,一代的特点是平均教育水平分化较严重,他们面临着职场结构与技能需求不匹配的困境,比起自己在祖籍国的同龄人,社会地位有所下降;然而,他们内心的相对剥夺感没有那么强烈。新移民二代则大为不同。要理解移民后代在美国的经济融入和社会地位获得,必须将其人力资本、族群文化放在社会结构、经济活动和族裔社区的多重背景下加以综合分析。

        上述分析方法在周敏教授与李智英(Jennifer Lee)合著的著作《美国亚裔成就悖论》(“The AsianAmerican AchiementParadox”)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周敏教授详尽地介绍了分析思路:一方面,新移民二代拥有较高的社会起点和文化优势,是国际移民“超高端筛选”的结果。同时,族裔社区资源对其教育获得发挥极大作用(如:社区内的课外补习班),美国社会对亚裔学生“学习优异”的刻板印象也会助推其教育成就。因此,美国亚裔人口往往都能取得极高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亚裔在成长过程中的参考群体是美国本土同龄人,父母的期望导致他们负担沉重,挫败感、亏欠感强烈,缺乏幸福感和自我肯定。同时,亚裔在美国社会实现向上流动也十分困难:他们在进入大学时往往面临着比其他族裔严格得多的筛选机制(周敏教授将这一现象称为无形的“人头税”),在职场中又因为承受着美国社会的偏见,面临着行业隔离和晋升障碍(如:玻璃天花板障碍和竹子天花板障碍)。这些因素导致他们虽然通过超乎常人的努力获得很高的学历,却难以获得相应的职业回报和幸福感。许多亚裔更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和诸多越轨行为。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周敏教授对现场师生针对亚裔“超高端筛选”的原因、中美移民差异和融入指标等问题给予了耐心而详细的解答。最终,王宁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善衡堂S216

邮编:510275

电话:020-84112310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