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晚,社会学论坛第128期——《中国大迁移中的儿童》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逸夫楼308举行,此次讲座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蔡禾教授主持,我们邀请到了梁在教授为我们介绍他关于流动家庭中儿童问题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入城市,在这个大迁移的过程中,大批的儿童被留在了农村而无法跟随父母迁往城市,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移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梁在教授介绍到:一方面,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另一方面,过往的研究指出,留守问题对儿童的教育、发展、心理健康都具有负面影响,为此,国家出台了“两为主”、“两纳入”的政策为随迁儿童的入学教育提供保障,从而促进留守儿童向随迁儿童的转变。但是,父母会如何决定是否要把孩子带到城市呢?梁在教授的研究正落脚于此,探讨父母是会将孩子带到目的地还是留在农村。
基于文献综述,梁在教授提出“父母是否带孩子迁移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儿童特征(性别、年龄、合法生育legal birth)、教育政策(在不同年份的变化)、父母资源(在流入地的关系网、收入、教育、流动时长)和所在社区的特征(租金、学校赞助费)。
为了回应这一研究问题,梁在教授的研究设计如下:数据方面,运用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样本为15-59岁的离开户籍所在地超过一个月的群体(既包括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也包括城市之间的流动),样本量为158556,由父母报告儿童当前所在地为流出地还是流入地(在流出地的为留守儿童),研究关注包括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0-15岁孩子的情况;以儿童为基础分析单位的多层次数据(具备父母、县/地区信息),运用多层次模型(儿童个体嵌入在县/地区层次,因变量为是否移入父母所在的流入地),另外运用事件史分析预测2001年新政策的影响。
研究发现,移民的持续时间和工作时长、入学赞助费、目的地的租金以及留守儿童的性别都会影响到父母对于将孩子留在农村还是带到城市的决定。首先,对于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男孩被带到目的地的可能性比女孩高。其次,对于农村地区的孩子,父母流入地的入学赞助费越高,他们就越难被带到城市;但是对于非本地但具有其他城市户口的孩子却并非如此。再而,城市的租金也会影响到父母带孩子到城市的决策,租金太高,父母更不可能带孩子到城市。最后,随着时间推移,孩子迁移到城市的可能性逐渐提升。
另外,梁在教授探讨近年的政策变化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儿童留守还是随迁”的影响,例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及移民及其子女的融入情况,以及北京和上海的相对严格的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政策。
同时,梁在教授也谈及其他相关研究工作,在四川、陕西的两个县调查留守儿童的教育、健康、家庭社会经济情况和父母外出打工历史等情况,创新性地收集了1-5年级的学习成绩、老师评语,并在国内首次收集学生的空间活动数据,实现社会网络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的结合,并将移民流出地(四川金堂县)和流入地(东莞厚街镇)进行结合。
梁在教授的研究极具启发性意义,在提问环节,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