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的技术团队揭秘广深莞区域创新“热力图”
——广深科创走廊,大数据让它“浮出水面”
南方都市报
中国硅谷、超级产业链、全球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出台,提出在广深莞三地构建“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为此还附上一张广深莞区域创新“热力图”———综合创新能力和潜力空间分析图。规划中提出的180公里的走廊空间范围,是如何确定的?走廊这么大的区域,凭什么选出十大创新核心平台和37个创新节点?这些地区凭什么成为广深莞创新先锋和创新潜力股呢?
日前,带着这些疑问,南都记者采访了编制《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的技术团队成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和主创规划师刘沛。
规划缘起
结合国家自创区规划创新走廊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决策源于对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深化思考,源于对珠三角企业创新优势的深刻认识,源于以番禺思科智慧城奠基为代表的创新平台的启动建设,把广深沿线创新功能的提升摆上了省的决策议程,于是,有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的战略构想。
针对以往科技创新规划空间指向性不足、跨行政边界难协调等问题,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省科技厅的直接指导下,搭建了工作组织和技术协调双平台统筹的工作模式,首次联合三市与科技部门成立一个有40多人规模的规划工作营。
规划的初始阶段,侧重于梳理穗莞深城市带创新要素聚集与产业的空间关联性,并把创新走廊分成三条线:北线,从广州知识城到松山湖到深圳沙河;南线是广州大学城南沙到深圳前海;中线是广深高速沿线新旧混合的产业带。其中广深高速沿线是珠三角早期工业化的产物,产业层次比较低,生态与景观亟待提升,却又是来往人流最大、公众感知自创区最直接的界面,于是项目组在广深沿线根据三旧存量和产业基础,筛选出了20多个潜力更新节点。
指标研究
影响创新的要素得回归人性
进入第二阶段后,工作组不再拘泥于广深高速沿线,而是去寻找和评估广深之间创新力量最强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基于这些考虑,规划编制工作组研究了国内外案例并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最后提出了分析的落脚点: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跟着人才走,在分析影响创新的要素时,得回归到人的角度,从创新人才的需求去思考问题。
此外,规划编制工作组还深入研究了以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中国中关村为代表的全球顶尖创新区域的案例,把产业聚集度与科技金融机构密集程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因素。
热力图中抓取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数据,都是现状数据,这也回应了(广深莞三地)现在创新力量最强的地区是在哪里。但这些数据并没有回应创新潜力最大的地区在哪里。为此,工作营又展开了面向珠三角31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大规模调查,找出企业最吸引、最期待、最关注、最想改善的方面。如调查发现大企业最需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培训,小企业最需合作研发和金融支持。又如在对高新技术企业选址意向调查发现,他们更倾向于具有良好区位、环境、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区。比如现在东莞松山湖地区聚集了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企业,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这里环境十分优美。而规划的地铁、城际铁路站点等交通条件能不能支撑未来的发展,这也被作为评价要素放在里面。
数据定量
识别各类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
马向明认为,这张热力图是用科技定量的手段对区域创新要素聚集进行了画像,解决了关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平台的一些疑问。用刘沛的话来说,就是“以当前规划界如火如荼的大数据分析作为技术手段,识别出了各类创新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据刘沛介绍,具体数据的搜集,有三个渠道。一是规划技术团队整理的空间数据,包括地区的大小公园、河流水系的数据;二是通过大数据抓取了两万多条包括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数据等在内的空间位置数据;三是跟科技部门合作,找到了范围内所有高新企业的空间位置。也识别出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等政策区块的范围,因为政策的支持也有利于创新的发展。
随后,工作营又将广州、深圳、东莞三个城市划分成了11824个1km×1km的栅格,作为空间分析基本单元,根据指标体系和权重,将各类创新要素分布情况叠加分析,最终识别出了广州、深圳、东莞三市范围内创新能力和潜力最大的地区。
马向明认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重要的不是“廊”,而是里面的这些创新的平台。他认为,在提升这些平台与节点的空间品质后,通过政策促进创新资源和要素在这些平台聚集,有了点,线才会形成。当然,点与点之间要有关联互动,这才会有科创走廊。统一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有利于对外招商引资引智时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力,就像硅谷的提法一样,不用费劲民众都能了解。
空间释疑
科创走廊为何全长180公里?
美国128号高速公路,环波士顿市外缘绕行。公路两旁,林立着电子、宇航、国防、生物工程等大大小小的公司和工厂,已发展成与硅谷齐名的美国微电子技术中心,被称为“美国的技术公路”。这条创新廊道,全长108公里。而广深科创走廊,规划长度为180公里,比美国128科创走廊还要长。
据马向明介绍,他们在前期调研中就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东岸的产业沿着广深高速和铁路等轴向布局,在这一轴线区域上已经集聚了高科技企业、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此后,工作营又通过对创新空间的识别和空间特征分析,结合前期调研对于珠江东岸创新要素分布情况的理解,判断得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已具雏形的结论。
而这一研究结果也进一步加深了工作营对广州、深圳、东莞三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空间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工作营确定了本次规划范围为沿广深轴线区域,具体为北起广佛交界处,经广州主城区、东莞松山湖、深圳主城区,至深圳大鹏新区,沿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穗莞深城际、广九铁路等复合型交通要道所形成的创新要素集聚区域,长度约180公里。
马向明强调说,广深科创走廊东边起点是深圳大鹏,那里包含有华大基因、国际生物谷等节点。之所以把起点设在那里,是因为香港有个东部科技走廊。如此一来,广深科创走廊就与香港对接起来了。而广州的起点则在广州南站与广州大学城之间的区域,与佛山相对接。
区域特征
创新能力极高区域呈据点集聚
马向明认为,总体来看,广州、深圳、东莞三市创新空间带状或据点集聚的特征十分明显,创新能力极高区域呈现据点集聚,在广州东部、深圳北部呈现连续带状集聚。能力高区域呈现带状连绵特征。
具体来看,广州的中心城区和东部园区创新能力较强,北部部分园区已经具备一定创新能力;而深圳呈现圈层和指状分布特征,内圈层主要以高新区周边为主。外圈层呈现沿交通干道向外带状集聚;东莞则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特征,以莞深高速的松山湖到城区的轴线,创新能力突出。
最后,工作营提交的结论是:广深科技走廊已经具备了集聚的趋势,集聚与扩散同时存在。
对于广深科创走廊的规划建设,马向明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它对公共资源的重组能起到推动作用。只有明确了空间这个载体,才可以引导相关部门往里面配送交通、政策等资源,规划对创新带来的发展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马向明强调,即使是规划方案外围的佛山,也已经对创新空间产生关注。据悉,今年7月,佛山就提出要打造“一环创新圈”,全力对接广深科创走廊。近期出台的《广佛同城十三五规划》里也提出,广佛将要共同打造“广佛科创走廊”,发挥广州创新引领、佛山创新支撑作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企业创新为主体,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形成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格局,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主持:南都大湾区工作室
采写:见习记者 李鑫
南都记者 黄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