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研究员何艳玲、郭忠华、倪星教授今年在《中国社会科学》连续发表三篇高水平论文

 

理顺关系与国家治理结构的塑造

 

作者:何艳玲,中山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广州 510275)

 

摘  要:在政府各类文件中,理顺关系往往与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放在一起表述。不理解关系及关系的理顺,就无法理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理顺关系包括四个维度: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经济与社会、政府与社会,其理顺路径可以归纳为分开、保留与延迟。一方面,这三条路径的相互抵牾,影响了中国国家治理结构,并使其在闭合和开放中寻求平衡;另一方面,理顺关系的路径行程,根源又在于中国国家治理同时并存的总体性诉求和现代性诉求。可以说,理顺关系再塑了中国国家治理特质。在持续不断的理顺中,中国国家治理的一些重要要素也发生了关键性变化。从理顺关系角度而言,更大系统的“关系”的开放性吸纳,对未来中国国家治理的变革至关重要。

关键词:理顺关系 国家治理体系 治理结构

原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二期(总第266期)

 

现代公民观念建构中的“东方社会”

 

作者:郭忠华,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广州 510275)

 

摘  要:在当代政治实践与政治理论中,公民观念的普遍发展、公民身份的普遍建立,奠定、勾勒了现代政治的基本关系维度,也为理解、考察国家与社会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解释维度。在普遍的认知中,公民观念的兴起、形成往往被视为欧洲社会的独特产物。而发生学的视角表明,以伏尔泰为代表的积极东方主义与以韦伯为代表的消极东方主义,通过关于东方社会的迥异描述取得了殊途同归的效果,突出了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的时代价值,赋予了理想公民以自由、正义等美德。还原两种东方主义关于公民观念的建构方式,不仅可以廓清“内生主义”所造成的知识扭曲,而且可以揭示观念建构背后的权力关系,为始终处于演化中的公民观念的理性建构提供启发借鉴。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东方社会对于未来公民观念建构的潜能正在逐步显现。

关键词:公民观念 东方主义 东方社会 内生主义

 

原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三期(总第267期)

 

权责分立与基层避责:一种理论解释

 

作者:倪星,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广州 510275);王锐,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 510275)

 

摘  要:基层避责现象的滋生蔓延,给公共治理造成了系统性冲击。通过“结构—风险—行为”分析框架解释基层避责的内在逻辑,发现基层政府权责分立的现实结构安排不仅无法有效抵御和化解外部系统性风险,还成为内部非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导致基层行政人员在面对不确定性、不平等性和扩散性风险陡增时,采取组合策略规避直接责任和潜在责任,具体表现为事前纵向策略、事前横向策略、事后纵向策略和事后横向策略。实践证明,避责行为导致了基层政府创新缺失、权威流失、被动回应等严重后果,并引发链式反应,阻碍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重新激发基层创新活力,亟需持续深化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构建危机管理和风险动态防控机制,实现激励与约束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权责分立 风险管理 避责行为 基层政府 行政体制改革

 

原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五期(总第269期)

 

关注国家治理研究院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善衡堂S216

邮编:510275

电话:020-84112310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