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大讲坛会议回顾——第一期

2022年7月4日(星期一)下午3点,国家治理大讲坛(第一期)暨现代财税政策研究中心学术研讨会系列(十) “新发展阶段的地方财政”研讨会成功举行。会议由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岭南学院徐现祥教授主持,线上线下共计200余人参与。

会议的开始,由徐现祥教授致辞。

首先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现代财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张莉教授从研究背景、指数构建、结果分析、四城对比等四个方面介绍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研究报告》的阶段性成果。

张莉教授的报告通过构建地方财政可持续指数,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约400个地级行政区进行评价,深入研究新发展阶段的地方财政运行态势及可持续性,分析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可能面临的风险。在此基础上,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编制符合时代要求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指数,评价各个省和地市的财政可持续性,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和政策建议,以期为深化财税改革提供参考,支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会议的第一阶段,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主任吕冰洋教授介绍省以下财政体制的逻辑。

吕冰洋教授介绍,财政体制由事权、税权以及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吕冰洋教授认为,事权当中最核心的是决策权,税权中核心的是收益权。接着吕冰洋教授介绍了上下级政府不同财政分配规则方式,并解释财政分配规则不同背后,是省级政府为下级政府来分担税源变动的风险,保持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最后,吕冰洋教授总结了财政体制在畅通国内循环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地方税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财政体制还需要进行改革。总体的改革方向是地方政府积极性发挥方向、创造和改善市场条件、提供地方公共服务以及完善地方公共治理。

接下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教授分享了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冯俏彬教授从国家公共财政和现代财政、与全国统一大市场之间的内在呼应关系、地方政府的“三保”问题三个方面,分析理解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在第二个问题上,冯俏彬教授介绍了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三个要点:推进省内的区域协调发展、各省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做一些调整、加强省内转移支付制度体系建设。第三个问题是,是不是转移支付的规模越大越好。冯俏彬教授表示,转移支付要围绕着促进省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多做文章、多下功夫,并期待省内转移支付体系的出现。

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汪德华教授分享了对中国地方财政改革的展望。

汪德华教授首先强调了地方财政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了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进展。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明确提出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要求,但主要是提出原则性任务和目标,具体设计由各省负责。汪德华教授介绍了财政体制的设计要素:目标是发挥地方积极性,维持适度地区均衡,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接着汪德华教授分享了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动向。各省在收入划分、事权划分方面全省统一,转移支付和支出责任界定根据市县具体情况存在差异。最后汪德华教授讲述了面临的多个可能挑战。第二阶段,研讨会现场,普华永道合伙人王斌女士、覃宇女士,德勤合伙人钟国辉先生、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孟谦工程师、中山大学法学院杨小强教授、岭南学院聂海峰副教授、徐静副教授,中山大学学报周吉梅编辑等分享自己的观点,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根据会场记录整理,有问题请联系会议组织方)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善衡堂S216

邮编:510275

电话:020-84112310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