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学者观点|马骏:中国公共行政学必须回答与美好社会相关的规范性问题

       

来源: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年第1期

原文标题:《公共行政学的想象力》

 

摘要

【新书推介】《广东地方治理创新研究丛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重大项目

“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构建(16JJD630012)”

研究成果

《广东地方治理创新研究丛书》

肖滨   朱亚鹏   主编

正式出版

《理解中国治理的广东样本——广东经验的理论分析》

《迈向共建共享新格局——广东探索社会治理创新》

《寻求基层治理中的结构平衡——广东探索基层治理创新》

重磅|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数据 向中山大学全校师生开放

        继“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简称CLDS)基线调查数据和“2014年CLDS”第一轮追踪调查数据开放之后,“2016年CLDS”第二轮追踪调查数据现向中山大学全校师生开放。

        “2016年CLDS”调查在全国(除港澳台、西藏、海南外)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展开,共完成了401份村居社区问卷,14226份家庭问卷,21086份15-64岁劳动力人口个体问卷。

        CLDS涉及人口、经济、社会、心理、健康等多学科领域内容,为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大样本、科学、客观的社会科学数据。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项目简介

我院倪星副院长在学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的座谈会上指出,报告中所提及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令人振奋

(信息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原文标题《我校召开座谈会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会议报告内容,我校于当日下午召开了学习交流座谈会。党委副书记、校长罗俊,党委副书记余敏斌,相关机关部、处、室中层正职负责人,教师、学生代表参加座谈,围绕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的大会报告,分享学习心得与体会。

 

▲ 会议现场

 

▲ 罗俊校长发言

学者观点|肖滨: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关系的“匹配论”

来源:原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摘要

        针对学界就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关系的争论,本文既拒绝彻底分离二者的“切割论”,同时也不赞成将二者简单地连接在一起的“维系论”,而是提出了一种“匹配论”,即在区分两种公民身份(政治—法律公民身份和文化—心理公民身份)和界定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赞同性国家认同和归属性国家认同)的基础上,确立两种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双元结构之间的逻辑匹配和结构对称关系。在理论上,“匹配论”将超越“切割论”和“维系论”;在实践上,“匹配论”不仅为公民理性地确立自己的国家/民族认同给出了策略性选择,而且为国家构建公民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战略性指南。

        关键词:全球化;公民身份;国家认同;双元结构

 

一、理解悬而未决的问题与分析复杂歧义的概念

【新书推介】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主  编:景跃进(清华大学)、陈明明(复旦大学)、肖滨(中山大学)

副主编:谈火生(清华大学)、于晓虹(清华大学)

其他撰稿人(排名不分先后):刘鹏(中国人民大学)、唐海华(中国人民大学)、李月军(中央编译局)、黄冬娅(中山大学)、关凯(中央民族大学)、项继权(华中师范大学)、袁方成(华中师范大学)、李锦峰(复旦大学)。

 

        由景跃进、陈明明和肖滨三位教授联合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一书,致力于从经验层面系统分析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组织结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及历史发展。该书是一部由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及中共中央编译局的13位学者组成的作者团队精心打造的精品力作。

学者观点|岳经纶:国家是否能够建立起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决定性因素在于国家意图、政策能力和社会压力

(文章来源:《中国正在走向福利国家吗——国家意图、政策能力、社会压力三维分析》,原载于《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6期,编辑时有删减。)

 

摘要

        自2002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重点关注民生建设,随后出现了一段社会政策快速扩张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开始讨论中国是否正在构建一个现代福利国家。根据对发展理念、制度建设、阶级力量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解读,关于“中国是否正在走向福利国家”出现了两派不同的看法。乐观派认为,随着社会政策的快速扩展,中国有可能走上一条有本土特色的福利国家道路;悲观派则认为,当下社会政策的扩展未必会构成一套完整的福利体系,进而建设中国“福利国家”。对这场学术争论进行反思,对于中国下一步的福利转型有着重要的启示。中国能否建立起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决定性因素在于国家意图、政策能力和社会压力。   

学者观点|岳经纶:在中国今天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社会公民身份概念

原文刊于《南风窗》2016年12期

 

        岳经纶,湖南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社会政策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保障G30论坛成员。日前在“羊城学堂·羊城学术菁英”论坛上主讲《新世纪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与前景》。

        岳经纶教授长期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劳工政策、教育政策、公共管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福利社会”、“建构社会中国”、“地域公民身份和福利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既要重视经济保障也要重视服务保障”等观点,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借《广州思想界》栏目,《南风窗》记者对岳经纶教授进行了专访。

 

中国社会救助体系须和国际接轨

学者观点|岳经纶:传统福利观念和社会政策因社会变迁而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构建新社会政策

来源:原文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2期

原文题目:《走向新社会政策:变迁、新社会风险与社会政策转型》

摘要

        传统福利观念和社会政策因社会变迁而面临新的挑战。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消费主义等新社会趋势的影响下,现代社会面临许多新的不平等,形成新社会风险。因此,影响人们福利的因素已经超出了传统社会政策的五大领域。反思社会公民身份与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扩展社会政策的研究视野并致力于解决新的社会不平等,是回应这些新挑战的基本途径。而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应当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相关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切合中国实际的新社会政策。

       

学者观点|岳经纶:养老保险关系转续仍待完善

         按语:《中国社会保障》(2017年第2期)刊载我会常务理事、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岳经纶《养老保险关系转续仍待完善》一文,文中指出我国在出台了转移接续相关办法后,仍存在跨统筹地区转续受户口牵绊、城乡转续中基础养老金权益损失的问题,所以需要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建立统筹地区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同时完善社保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转续机制。新闻中心现将全文转载于此,与读者分享。

       

        我国先后出台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旨在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两个暂行办法,着重分析转移接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跨统筹地区:转续仍受户口牵绊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善衡堂S216

邮编:510275

电话:020-84112310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