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智库成果|倪星教授《南沙自贸区公职人员保廉激励金制度设计研究》报告被中共广州市南沙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全部采用

        根据广州市《关于建设廉洁南沙自贸试验区的意见》,南沙要探索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廉政激励机制,探索设立公职人员“保廉激励金”制度,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为此南沙区纪委委托以倪星教授为负责人、朱琳和彭宅文博士为主要成员的中山大学课题组,自2015年6月起为该区设计公职人员保廉激励金制度并确定具体的操作方案。在深入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开展调研活动的基础上,课题组结合南沙区实际情况,设计了《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公职人员保廉激励金方案》,并与区有关部门开展多次研讨,不断修改完善方案,确保最终出台的方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前瞻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提供了具体的实施细则,为保廉激励金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操作指引。

        以倪星教授为负责人的课题组,自承接上述研究任务以来,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提交的研究成果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其相关成果全部被采纳,充分发挥了高校智库的作用,为上述单位的廉政创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链接:倪星,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山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绩效评估与管理、组织与人事管理、领导与战略管理、廉政政策。

沙龙现场|陈天祥:政府职能转变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2017年5月23日,国家治理研究院第五十二期学术沙龙如期在文科楼第一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政府职能转变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讲老师陈天祥教授。

        陈天祥老师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有政府改革、现代国家治理、政府绩效评估、基层治理与非营利组织、制度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等。本期沙龙由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玉成教授主持。

        本期沙龙陈天祥老师结合其新出版的书《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广东经验》对研究的框架以及主要的研究结论进行阐述。

        研究的总体框架将政府的职能转变区分两个维度,一个是政府职能结构、履行方式变迁,另一个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

第二届“人工社会与计算社会科学讲习班”招生

        为推动新范式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培养人工社会和计算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将于2017年暑期举办第二届“人工社会与计算社会科学讲习班”。

        讲习班将采用密集教学形式,将概念、方法和代码实现融为一体,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对计算社会科学的主要范式有较深入的了解。

        讲习班不收取任何课程费用,并对外省学员提供总额不超过1000元的交通补助。所有学员食宿需自理。

        我们热诚欢迎国内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老师、博士、硕士研究生报名参加。

课程概况

1、课程内容

梁玉成:Agent-based Modeling & Netlogo

施永仁:在线网络与大数据 & 博弈论与社会实验

张洪:社会网络分析 & 大数据文本分析

 2、时间与地点

学者观点|王曦:片面强调利益增长,却忽略了社会公平和正义,正是本轮新自由主义退潮的渊源

        原文发表于《人民论坛》杂志,原题为:反新自由主义的浪潮缘何兴起

        2016年,两个黑天鹅事件令人目眩舌结。其一是在民调中遥遥领先的希拉里·克林顿,在总统选举中以232对306票的劣势败给唐纳德·特朗普;二是同样在民调中并不被看好的英国脱欧公投,最终演变为脱欧的现实。

        最早遵循和鼓吹新自由主义的两个国家在今年近乎同步迎来了反对新自由主义的浪潮,成为三十年多来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思潮的反面案例。

新自由主义遭遇重大打击,步入黄昏

        新自由主义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是建立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一套理论体系,其发展历程几经波折。

        1929-1933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席卷世界,“大萧条”彻底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弊端,引发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强烈否定。在接管萧条中的美国之后,罗斯福政府实施了所谓的“三R”新政: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其实质是倡导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政策。

学者观点|谭同学:精准扶贫须立足文化自觉,促进扶贫与反腐败和社会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理并进

(信息来源:文化纵横,本文原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原题为:“参与式理论祛魅、文化自觉与精准扶贫 ——基于贵州S山区县的调查”。)

        [导读]参与式扶贫理念对当下中国的扶贫工作颇具影响,其强调弱化国家、凸显个体公民权在决策中的作用,并在族群复杂的社会中超越国家,而基于中国本土的扶贫实践证明,此一理论亟待反思,过于夸大其功效于精准扶贫和民族团结皆不利。作者认为,以政府主导扶贫确须完善,需从管理式转为服务式扶贫,在此前基础上进一步精准化、提高绩效。精准扶贫须立足文化自觉,促进扶贫与反腐败和社会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理并进。 

引言

        从治理角度看,扶贫也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它旨在通过扶持贫困人口,克服社会分化带来的马太效应,实现善治。在我国,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讨论如何提高扶贫资源使用绩效时,政府力量也便成了绕不开的分析要素。有研究发现,政府扶贫资金使用目标偏离往往与“精英俘获”有关。此外,政府扶贫资金管理中出现的“公地悲剧”“垒大户”和监督缺位现象,也是近年扶贫研究中的焦点问题。由此,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国家重大战略,被推到了前沿。

沙龙现场|郑石明:从国外环境政治学发展探析中国环境治理逻辑

        2017年5月10日,国家治理研究院第五十期学术沙龙如期在文科楼第一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从国外环境政治学发展探析中国环境治理逻辑”,主讲老师郑石明教授。

        郑石明,管理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政策和创新政策。本期沙龙由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倪星教授主持。

        郑教授首先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本期沙龙的主题——环境问题。近些年,由于环境产生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如垃圾焚烧厂建设引发的群体抗议事件等,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看得比较深,而国内的研究还比较浅显,郑老师认为有必要通过案例比较研究来探寻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源。

【新书推介】陈天祥、吴海燕等著《中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模式研究——来自珠三角的调查》出版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地实证研究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著作,作者选择深圳市、佛山市顺德区、珠海市、广州市四地作为研究案例,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利用统计数据,从职能转变、机构整合、政府效率、民众满意度等方面探讨大部制改革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革的方向,具有较高的学术创新价值,对于弥补国内对大部制改革实证研究的匮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

陈天祥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吴海燕,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目录

 

第一部分 研究的缘起和分析框架

第一章  研究分析框架的构建和研究方法

【新书推介】陈天祥等著《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广东经验》出版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和实证探讨政府职能转变的著作,它以广东省为案例,主要通过对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政府机构改革、财政支出结构、四级政府行政审批制度的相关文本和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等探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演进和现状。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创新价值,适合公共管理研究者、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和其他感兴趣人士阅读。

作者

陈天祥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目录

 

第一章 文献述评和本书研究框架的建构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变相关文献回顾

第二节 对己有文献的评价和本书研究框架的提出

 

第二章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测量——基于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1981~2015年)

第一节 研究设计

沙龙现场|魏立佳:实验经济学与政策治理——以碳排放市场为例

        2017年4月26日,国家治理研究院第四十九期学术沙龙如期在文科楼第一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的主题是“实验经济学与政策治理:以碳排放市场为例”,主讲老师魏立佳教授。魏立佳,2012年获得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珞珈青年学者、珞珈领秀人才计划。兼任广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湖北省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学。本期沙龙由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倪星教授主持。

        鉴于大家对于实验经济学或者实验社会科学还不是很了解,沙龙一开始魏老师先简单介绍了何为实验经济学。简单来说实验经济学分为两大类,一类做人类行为研究,比如社会偏好,风险偏好,风险厌恶,博弈论,另外一块就是检验机制,包括国家政策,企业策略。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政策进行检验,是在政策推行之前而不是推行之后,这是实验经济学的优势之一,通过模拟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找到问题。

学者观点|王冰:日本自治会在日本地方治理中具有显著的“行政媒介型公民参与模式”的特征

        治理理论强调国家和社会、民间多种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因此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是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地方治理强调地方分权和地方居民自治背景下的治理体系,如何更好的发挥地方政府、民间社会各种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实现良好共治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由地方性居民自发形成的,承担居民自治的各种市民团体、社区组织是参与地方治理中的重要主体之一。日本的自治会作为日本地方性社会的基层公民组织,是日本地方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自治会在全国的数量达到近30万个,分布在全国98%的市区町村的基层社会。无论从数量还是分布的规模,自治会都是日本最大的公民社会组织。目前关于自治会的研究,学术界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以及自治会的居民自治组织性质和其行政功能等多角度做了一些专门研究,但是将自治会作为公民社会组织的视角来探讨并且关注其在地方治理中的参与模式特征的研究则相对缺乏。因此本文在这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从“治理”与“公民社会”理论的视角来考察自治会作为公民社会组织在日本地方治理中的参与模式特征。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善衡堂S216

邮编:510275

电话:020-84112310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